这片我已熟知的土地上,是谁在荒山之间,用双手寻觅着宝藏?是谁洒下了青春的热血,创造着一个个传奇?又是谁,让JDC在世界辉煌?我要追寻那往日的艰苦岁月,寻找他们的足迹!
记得刚工作,我就有幸参加了公司团委举办的“感恩、责任”教育活动。讲座上,一位先辈向我们讲述了那段艰苦卓绝的岁月。还是“大锅饭”时代,还是一样的贫穷,一样的吃不饱穿不暖,一群热血青年,怀着远大的理想,来到了这个偏僻的深山里,开始了他们的“创业”征程。60年后的今天,我已很难想象,先辈们是如何用双手开辟出了这个美好天地,但我知道,我们的先辈,是靠着信念、毅力、精神,完成了值得他们一生骄傲自豪的事情。
1955年,是一个值得金钼人纪念的日子,因为,就在这一年,陕西647地质队的郭伯珠、陈代福、赵亨等人组成的地质普查组,从黄龙铺来到了金堆镇,开始了“淘金路”。他们沿着汶浴河,在矿脉网络上纵横攀爬,经过无数次枯燥的敲击后,幸运之神终于眷顾了他们,灰色的金子——钼,与他们不期而遇,从此,揭开了中国钼业发展的新篇章。
一夜之间,金堆镇这个名字,便被诸多热血青年所惦记。那时,全国正在“大跃进”,“浮夸风”一浪高过一浪,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第一批从辽宁杨家杖子矿务局来的创业者跋山涉水,翻山越岭,绕道洛南,来到了这荒蛮之地,开始了钼矿建设。当我在翻看金钼集团六十周年“钼光如炬”宣传册时,一张老照片将我的眼球深深地吸引了过去。500名东北创业者,打着背包,阔别了他们的故土,来到了秦岭山脉的腹地——金堆镇。我似乎已经看到了我所要寻找的足迹。凛冽的西北风呼啸着,扬起了飘落的雪花,滋滋的踩雪声伴着河水,演奏着一曲美妙的音乐。那时,山里还没有公路。
群山环抱的金堆城,由于高山峭壁阻隔,交通闭塞,出入只能徒步攀登,对外沟通十分困难。因此,要建矿先修路,修好路才能建好矿。于是,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1958年,华金公路开始修建。从华县、华阴、渭南三个县区调来的5000多名民工开山劈岭,填河架桥,开始了山间公路修建大会战。修建进山公路有三难:勘察难、设计难、施工难。整条路线都处在深山峡谷中,日照时间短,气温低,建设大军就在这深山峡谷的沟沟岔岔建帐篷,烧水做饭。在第一峡口、第二峡口和老爷岭等地势险峻之处,他们更是驾着云梯开山破石,一人抡锤一人扶钎打眼凿岩,人抬肩扛,填方运石。就这样,一条希望之路通向了金堆城。每次出山、进山,我都会趴在车窗上看,看这条路,看着看着,我仿佛已经感受到了那些人们的火热眼神……
已经来到了“宝地”,面对诺大个“宝山”,面对用钢钎、大锤敲打出来的矿石,没有任何运输工具的他们,全靠手推车运输,索道传输进行剥离排废。每人手里一把耙子和一个簸箕,他们用手搬,用铁锨铲,用麻袋装,以最原始的办法,开始了初期采矿场的建设。为解决职工的住宿问题,矿领导带领职工战酷暑、迎风雪,经过八个月的努力,终于建好了几十栋草房和两栋“干打垒”简易办公室。随后的岁月里,由于所处年代的种种原因,金堆城矿经历了大大小小各种困难。
直到1976年,金堆城才算是开始了他自己真正意义上的春天。随着一期、二期工程的基本完工,一个拥有万名职工的钼城展现在秦岭之巅。二期建设投入使用后,钼都进入了一个漫长而艰辛的发展阶段。随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过渡,金堆城开始了由单一生产向多种经营的跨越。改革的深化,给钼都发展插上了腾飞的翅膀,公司上下都鼓足了干劲,迎来了一个生产建设新高潮。
改革开放40年来,金堆城的变化,可谓是天翻地覆。从“一业为主,多种经营”的开启鸿蒙,到“产品结构调整”、“一点两线三个市场”、“两个战略转移”的步步推进,直至“钼产业纵向一体化,非钼产业相关多元化”发展战略的全面实施,一代代决策者多年积淀的战略思想在发展中完善、在完善中提升,历经一次又一次蜕变和升华,山窝窝里的金堆城,终于走出矿山企业“靠山吃山”的单一生产模式,向多元化企业集团迈进,让几代钼都人的梦想变成了活生生的现实。
追忆流金岁月,聆听铿锵战歌,金钼集团60年的发展成绩来之不易,回顾60年的发展历程,先辈们走过的足迹,已深深地刻印在我的脑海中。在倍感光荣与自豪的同时,我们要继续沿着先辈们的足迹,紧握发展的火炬,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投身到金钼集团的建设浪潮中,为实现钼都的繁荣昌盛做出自己的贡献。
我坚信,金钼集团的明天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