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记忆里没有爷爷,他老人家不到花甲之年便因肝病离开人世,那时我两岁,正处在吃饭不知道饥和饱、睡觉不知道颠和倒的年龄。对他生平的认识和了解是从奶奶、爸爸、姑姑们拉的家常中听到的只言片语。
听爸爸说,爷爷祖籍湖北,随家人逃难来到陕西后,几经辗转最终定居在了小福峪,即现在的少华山森林公园境内。煎熬到了穷人当家作主的新社会,爷爷百感交集,把自己一腔的热情投入到了村集体的管理工作中,担任村干部三十多年。他秉性正直,一心为公,眼里容不得丁点沙子。正是因为在管理村务工作中,被人冤枉,受了闲气,以至于郁结伤肝,正值壮年便驾鹤西去的。
干事积极、办事认真、率先垂范,是爷爷一生中最为鲜明的性格特征。听奶奶说,爷爷是村干部,干部就要带头干,才能服众。为带动起村民参加集体劳动的积极性,在群众中树信立威,爷爷几十年坚持第一个出工,最后一个收工。为自己能发挥好模范作用,他总是要求奶奶和他一起上工。
而奶奶要在半个小时内,为十余口家人做好饭几乎是不可能的事,为此,她没少挨爷爷的怨骂。但爷爷的心里只有村集体的事,他要求按点吃饭,奶奶办不到就是不支持他工作,挨骂理所应当。为了堵上爷爷那张“爱骂人”的嘴,奶奶提议,自己干脆不去上工了,专门在家给爷爷做饭,准能按时完成任务。可爷爷横竖不答应,他理直气壮的说:“你是干部家属,你都不带头出工,叫群众咋服我哩?”
爷爷去世多年后,只要提起这事,八十高龄的奶奶依然愤愤不平,她气冲冲的说:“老家伙死了几十年了我都不会说他好哩!整个一个不讲理。”
既然吃饭已经“迟了”,那就要想尽一切办法,把“浪费”掉的时间“抢”回来。于是,我那可爱可敬的爷爷,养成了一个让人大跌眼镜的习惯。米下到锅里,只要翻上两翻,他必定不管生熟,舀到碗里就要吃;刚出锅的饭菜,太热太烫,不能大口吞咽,他索性在碗里搅上半瓢凉水,以便能狼吞虎咽,匆忙下肚。撂下饭碗,扛起农具,他总是精神矍铄的第一个来到空荡荡的农田里,甩起膀子先干起来。日积月累,这一吃生饭、搅凉水的习惯,为爷爷日后罹患恶疾埋下了病根。
打小经历过的四处逃难、荒年饥馑的生活经历,让爷爷对节约粮食的重视达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那贫瘠的山地上长出的每一粒作物,都受到了爷爷虔诚的对待。
听爸爸说,爷爷吃饭用过的碗是不用拿水洗涮的,因为那些碗干净明亮,比洗过的还养眼。这一点我很是不解,几经求证才恍然大悟。原来在爸爸生活的时代,家家儿女众多,物质生活的匮乏可见一斑。为了全家能填饱肚子,种植耐旱、高产的包谷成为在山坳里定居、耕地稀少的外来移民们的最好选择。用包谷加工而成的包谷糁饭食,是这个大家里每日必用的一餐。在常年食用包谷糁米汤的过程中,爷爷有了重要的发现。那就是在吃稠米汤时,用筷子只在靠近碗沿的一个部位取食,随着碗里饭食的减少,四周的饭粒会沿着碗壁自动的整体下落,等到全部吃完后,只会在用筷子取用的地方留下食物残迹,碗中的其它地方却光滑如新,这时,只要将碗沿食物残迹舔舐干净,一个干净如新的碗就会出现在眼前。
自从掌握了这样一个既节省粮食和清水,又节省“劳力”和时间的窍道,爷爷便在他儿女和孙辈中进行了强行推广。作为爷爷长孙女的姐姐,就曾在长辈的指教下,学习过这种吃完饭不用洗碗的技法。而村长家人吃稠米汤饭,不用洗碗的消息也随之传遍了整个山坳。至于那些吃陈芋豆不能刮皮,刮不好就把肉挂掉了浪费呀、挖了红薯,红薯秧子不能扔要拿来淹酸菜、吃干膜要用手在嘴边接着,防止馍花掉地上可惜等等,只要是用于节约粮食的生活习俗,爷爷必一一践行,乐此不疲。
爷爷自己从未进过学堂,但这并不妨碍他追求“养儿读书,教子成才”的朴素理想。作为家中长子的爸爸就是爷爷这一心愿的承载者。
提起爷爷逼自己上学的经历,古稀之年的爸爸,至今记忆犹新。那是三年自然灾害时期,已初中毕业的他心疼家中姊妹众多、弟弟上学、父母日夜操劳,随即擅自做决定回乡务农。但这一“孝敬”的举动招致了爷爷的强烈反对。他先是对自己成绩优异的儿子,苦口婆心的讲道理摆事实,希望他重返学堂。在劝谏无果之后,干脆拿出用重体力劳动惩罚的办法,逼迫儿子自己就范。繁重的劳动,让还未成年爸爸几近崩溃,他的颈肩部至今留有被扁担重压后留下的永久性疤痕。而这在当年,家家为糊口奔忙,当爹娘的恨不得孩子一下地就会劳动的大环境下,爷爷的举动愈发显现的“特立独行”。
然而,爷爷的执着终于感动了上苍。1966年,爷爷“养儿读书传家”的理想终于有了眉目。先是凭借着珍贵的初中文凭的大儿子---我的爸爸,被县里推荐到金堆城当上了工人,吃上了旱涝保收的公家饭。随后,爷爷苦苦资助的二儿子---我的二叔,考上了师范学校,成为了一名受人尊敬的人民教师。一家出了两个“公家人”的好事,在让村民艳羡不已的同时,也为爷爷为之奋斗一生的“理想”画上了一个还算圆满的句号。
今天,在这里我依据亲人们的追忆,讲述了一个自己并不熟知的已故老人的真实故事。他生活的年代,离我是那么远,我们祖孙之间的交情是那么浅,然而,在不知不觉中,我的血脉里却早已镌刻下他的坚守,他的追寻。
爱岗敬业、勤俭节约、崇尚知识、读书传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