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8年5月,鲁迅的《狂人日记》发表在《新青年》第4卷上。这是中国第一部白话文小说,我对其冷峻悲凉的文风和先锋时髦的表述极为喜欢,应该说鲁迅先生一出手,就是意识流小说的巅峰。
在20世纪之初,意识流小说兴起。也是在1918年,英国小说家辛克莱在评论萝西·查理逊的小说《旅程》时,最早使用了“意识流”这一文学概念。此后,“意识流”创生出了一种独特的小说文体。美国文学评论家汉弗莱准确定义了意识流,他说:“让我们把意识比作大海中的冰山——是整座冰山而不仅仅是露出海面的相对较小的那一部分,海面以下的庞大部分才是意识流小说的主旨所在。从这样的概念出发,我们可以给意识流小说下这样的定义,即意识流小说是侧重探索意识的未形成语言层次的一类小说,其目的是揭示人物的精神真实。”
《狂人日记》是日记体小说,分序言和正文两部分。序言用文言文介绍了写作的背景和缘起,正文用13则白话文日记记录了“狂人”的生活日常和心理活动。鲁迅是新文化运动的干将,倡导白话文,序言却用文言文,他用两种文体形成对抗关系。文言文部分是朋友的视角,代表的是守旧的封建统治阶层,在他们的话语体系里狂人就是个疯子,在患病期间写的日记纯粹是胡言乱语,是毫无逻辑性和事实根据的幻想。而白话文部分是狂人的个人视角,代表的是个别觉醒者,要竭力发现其他人的 □□ 企图,揭露他们“吃人”的丑恶真相。这不但是两种文体的对抗,还是两种意识形态的对抗,还是两种政治力量的对抗。
狂人之所以担心自己要“被吃”,是因为“二十年前以前,把古久先生家的陈年流水簿子踹了一脚。”流水簿子是按时间记录的不分大小的家族事件,即家族的历史,是权威的象征、封建礼教的化身。狂人敢于踹古久先生家的记事本,表明他在向封建秩序发起挑战,表明了他的觉醒。由此他就患上了 □□ 妄想症,觉得所有人都值得怀疑,一切事物都很凶险,自己随时都可能被吃掉。
小说对“吃人”行为进行了深刻的描写。“所有人都想吃人,又怕被别人吃了,都用疑心极深的眼光,面面相觑。”这是一个病态的社会,是弱肉强食的食物链,人人自危,没有安全感。不但封建统治阶级要吃人,就连“给知县打过枷的、给绅士掌过嘴的、被衙役霸占了妻子的、老子娘被债主逼死的”穷苦百姓也要吃人。“吃人”作为一个严肃的伦理问题,被合法化、正当化、常态化了。
为了证实“吃人”是客观存在的,狂人想到了历史上的“易子而食”、狼子村吃人事件、人血馒头、以及《本草纲目》上对人肉可煎着吃的记载,这些都佐证了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社会是“吃人”的历史。这里的引用有些谬误,可以理解为狂人的记忆出现了错误、逻辑出现了混乱,但也正是这些荒诞的推理表现了现实世界的丑恶与恐怖、人生的痛苦与绝望。
当然,狂人也并没有站在道德制高点上批判这些,因为他也是吃人的人的一员。他有着清醒的反思,说:“我未必无意之中,吃了我妹子的几片肉。”在小说的最后,狂人发出倡议:“你们立刻改了,从真心改起,要晓得将来容不得吃人的人,活在世上。”这是鲁迅先生重建精神文明的祈愿。
回到小说的表现手法来看,《狂人日记》完全符合意识流的特征。小说取消了故事架构,所涉及的事件极其微小,没有传统小说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情节等要素,而是面向自我,直接以主观意识活动为中心,通过心理描写表现人物的矛盾性格,比如狂人的反抗与妥协、感性和理性、迷茫和清醒。作者将人物的观察、回忆、联想到的场景与人物的直觉、情绪、思辨交织叠加,运用象征、暗示、讽刺等手法,准确地描摹出意识流动过程,达成了文章的主旨,即揭露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和个体的觉醒。
在《狂人日记》发表四年后,乔伊斯的意识流小说《尤利西斯》才面世,鲁迅对这种实验性文体的借鉴模仿几乎不可能,因而他是创新的、不同凡响的、超越时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