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读了余光中先生的《人生如逆旅 我亦是行人》,它属于散文、随笔集。本书分为四章,阐述了四个主题:生命的爱与孤独、生活的智慧和意趣、文化的美和体悟、在路上的思考。
这本书中对我印象最深的是失帽记,文中用简单的语言阐述了帽子的来源,充分体现了父亲对女儿们的爱,以及他们一家分居五地,却不失感情依旧保持热络的温馨。还有一顶与父亲有故事的帽子,这是一顶充满着情怀与爱的帽子,是父子之间爱的传承,是感恩,是赎罪。
失帽记以一顶丢失的帽子为导火索展开,余光中在文中这样写道:“2008年的世界有不少重大的变化,期间有得有失,这一年我自己年届八十,期间也得失互见,得着不少,难以细表,失着不多,却有一件难过至今,我失去了一顶帽子。”从这段话中充分体现了这顶帽子对他的重要性,文中描述了这顶帽子丢失的过程,后面补充到“仅仅为了一顶帽子,无论有多贵或是多罕见,本来也不会令我如此大惊小怪。但是那顶帽子不是我买来的,也不是他人所送,而是我身为人子继承得来的。那是我父亲生前戴过的,后来成了他身后的遗物”;“所以在遗物之中竟还保有他长戴的帽子,无异于继承了最重要的遗产。父亲在世,我对他爱得不够,而孝心也始终未能充分表达。想必他内心一定感到遗憾,而自他去后,我遗憾更多。幸而还留下这么一顶帽子,未随碑石俱冷,尚有余温,让我戴上,幻觉未尽的父子之情,并未告终。这一份与父共戴帽的心情,说得高些,是感恩,说得重些,是赎罪。不幸,连最后的一点凭借竟也都失去,令人悔恨。 寒流来时,风势助威,我站在岁末的风中,倍加畏冷。对不起,父亲。对不起,母亲。”从这里让我深刻的体会到了他对父亲那真挚而又细腻的感情。
细细品完这段话,我不由得潸然泪下,这让我想起了我的父母,他们一辈子在地里面辛苦劳作抚养我们三姐妹长大,尤其对我宠爱有加,寄予厚望。而我内心深处觉得自己有负于父母的厚望,对于他们是满满的亏欠,特别在结婚生子以后这种感觉尤为明显,对他们的照顾少之又少。再一次细细品读失帽记,让我想起来人们常说的一句话“子欲养而亲不待”,这是人生最大的痛苦。那顶帽子对于余光中老先生来说,带上它就犹如父亲宽厚的手掌抚摸着他,余光中先生看似对父亲的怀念,其实也是对父亲的愧疚与悔恨。作为儿女,趁着父母还健在,好好珍惜这段看似漫长却又短暂的相处时光,时间永远不会停下脚步,我们的父母也在一天天的老去,好好珍惜这段父子情。父母在,人生尚有来处;父母去,人生只剩归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