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次见到杨老师,已经是十多年后了。 十多年前自己从事宣传工作。有一次,无意间在寺坪街道看到杨震广告,不由的走了进去。店里有一些做好的牌匾、横幅、奖牌、奖杯等物品,看着那些物品总感觉比日常见到的多些协调美。那时,好像也就见过杨老师一两次,没有事务上接触,脑海里只留下他清瘦的外形和略显意气风发的神采。 时光流转,一晃十多年过去了,自己也因公司改制有了一份新的工作。当我从工作的角度再次接触书画人时,我掺杂了太多的个人感情。在几位老师的大力支持下,金堆城的书画人每周有了固定的活动,我们称其“周三书画活动”。我们也因为书画有了一个书画人共同深爱的家——长安书画研究院金堆城分院。 也就在周三书画活动中,我再次见到了杨老师,但我没能联想到他就是十多年前杨震广告的杨老师。后来有人告诉我,杨老师以广告雕刻为生,分院就设在杨老师的广告店里。我又一次端详了杨老师,他确实是我十多年前见过的杨老师。这些年他经历了什么?吃了多少苦?岁月竟在他脸上留下这么多这么深的痕迹。 第一次去分院,也就是杨震广告,我的内心又是波涛汹涌。如今的杨震广告有两间房,一间是杨老师讨生活、做手艺的工作间,屋内杂物繁多,但都摆放整齐。那个正在加工的茶案吸引了我的眼球,古朴的老旧门扇在杨老师的独到设计下被改造成古香古色的中式茶案,茶案上还雕有“茶禅一味”。那木质的纹理和原有门扇上的铁质门栓、铆钉以及边角的流线造型自然天成、耐人寻味,真可谓化腐朽为神奇。 挑起门帘挪步另一间,书香墨香扑面而来。满墙的书画作品,幅幅都是精品,还有那《五牛图》诠释着主人勤恳开拓的精神以及祝福分院事业兴旺、人人平安吉祥的寓意。中间摆着大大的书案,分院老师们正在笔酣墨饱,行云流水,一幅幅书画作品跃然纸上。杨老师写的作品《虚室生白》空灵苍劲,让我好生喜欢。 一次次的书画活动也让我一次次走近杨老师,他与他的故事让我由衷的敬佩。生活让他把爱好和手艺变为讨生活的资本,他用他清瘦的身躯挑起生活的重担。他有活就干,从来不挑剔活的大小和难易程度。他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特有的雕刻手艺让他在十里钼城名声大噪,多少人慕名而来求取墨宝字画,寻他制作牌匾,改造老物件,经他艺术化加工制作的物品总能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山路水岔处树立的巨石上雕刻的“钼都欢迎您”就出自他手。 笔墨书写人生,手艺雕刻生活,匠人匠心的他让中华民族传统的书画艺术在他的手艺里、作品中绵绵流淌。他的那幅书法作品《读书耕田》又一次出现在我的脑海,这或许就是杨老师人生的真实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