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那天,我从水族生活馆买回20条观赏鱼——寸把长的“草金鱼”:三条黑色、五条红白相间、其余十二条全是红色的。别看个头小,它却是金鱼中最容易饲养,也最能适应环境的。据史料记载:草金鱼,又被称作金鲫鱼,是所有金鱼的祖先,早在2000年前的战国时代就有金鲫鱼了。
这群小金鱼就养在我家露台上一个约四平米的小水池中。过去只是在公园的玻璃缸外走马观花地看金鱼,现在在自家水池里细细地观赏:那纺锤形的身体,飘逸的长尾,灵动的游姿,愈发显得可爱,日子久了还发现许多有趣的现象。
一个是“群游”。奇怪的是,它们总是成群结队地游,一会儿像在聚会,一会儿又像在排队,而且井然有序,形影不离,偶尔有一两只掉队的,也会立刻跟上队伍。另一个就是喂食的时候竟颇为淡定。完全不像公园里的池鱼那样疯抢不止。
这都不细究了。但今天的现象却令我百感交集。
这群小金鱼自打入住后一直活得很欢,可谓不知疲倦。无论何时去看“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怡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就跟柳宗元《小石潭记》所描述的一样。
但是,近日来小金鱼们却一反常态:常常不约而同地都躲起来了,一天中难得见到几次。投下的鱼食一直原封不动地飘在水上。空荡荡的水池顿然显得冷冷清清。
不用说,它们一定是全都躲在小桥底下了。但,为什么呢?附近并没有新增的威胁,比如猫什么的。莫非因为,啊——今天立冬!的确,而且气温一下降低了近十度,达到了近年来同期最低——6℃。但,小桥底下也并不暖和呀,再说鱼本来就生活在水里,不是还有在冰上钻窟窿钓鱼的吗?那可是零度啊。莫非这小金鱼还要,冬眠?这可是闻所未闻,匪夷所思了。
于是我立马百度了一下。啊,居然——据有关专家介绍“金鱼在10度以下的水温环境中,活动量、吃饵量逐渐下降,当水温降至 6度以下时,金鱼会停止吃饵,活动显著减少。而当水温降至0至4度时,金鱼已成冬眠状态……”啊,这简直就是我家小金鱼的写照了!只是,这小小的金鱼怎会如此聪明:“当水温降至6℃以下时”便当机立断“停止吃饵,活动明显减少。”这一“停”一“减”不就是——“知止”吗?“知止”可是孔子所推崇的至善境界,老子《道德经》中也说“知止不殆,可以长久。”可这小小的草金鱼又怎会习得如此高深的哲理呢?
细想想,倒也是:小小的它们,生活在如此广漠的大自然里,仅靠一己之力,要在变化莫测的水流中历经酷暑寒冬,世代繁衍下去,除了顺应环境,改变自己外,难道还有别的办法吗?而停止吃饵,减少活动“可使其代谢率极度下降,能量消耗也急剧下降,从而维持生命,度过寒冬。” 小小的它竟不动声色地演绎了自然界的生存之道——“敬畏自然,知行知止”。
面对这初冬萧瑟的鱼池,那藏匿在桥下的鱼群,我不由陷入了沉思,想得很远,很远……想到了春和景明,百花争艳;鸟鸣枝头,鱼翔浅底的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