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钼都“雷”人
作者:文 华 日期:2022年04月25日 00:00 人气:

      故事还是从半个世纪以前的一张相片说起吧——相片的底色是黑白的,背景是一台大电铲,几个身着工装的年轻人,正在利用工休时间学习交流技术,相片上赫然显示着几个大字——“现场当战场”,从相片中八个人的神情神态可以看出,老一辈采矿人在艰苦年代的坚定与执着,决心与干劲,追求与向往……相片前排右手第一个身穿棉大衣的年轻人,就是我的父亲。

      这张相片散发着久远的年代感、深厚的历史感和暖暖的亲切感。它一直在父亲的相册里珍藏着。后来它被收录在公司建企五十年庆典画册《钼都映像》中,也曾在建企六十年庆典矿史展览中展出,作为矿山发展史的一个缩影永久留存。透过它,我仿佛看到第一批从东北杨家杖子矿辗转来到金堆城矿的五百多名采矿人。当然,这张相片是被我带出来的,因为我接过了父亲手中的“饭碗”,来到了金堆城,开始了我的职业生涯。

       如果说电铲运行的轨迹划出了父亲人生的半圆,而我,肩扛摄像机,手持照相机,紧握手中笔,走访过很多像父辈一样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的劳动模范、生产标兵——任劳任怨的任志杰,昂首“龙头”的刘文龙,用产量说话的王国顺,钻研技术的董浩……记录着一代又一代采矿人的风采,记录着他们“雷”人的先进事迹,认认真真画着另一个半圆。

       当年的大山被父辈们如愚公一般“一铲一铲”夷为平地,如今,我们每天都会绕着这口纵深千百米的“大锅”,走向各自的工作岗位。我们把T20汽车换成四十吨的别拉斯汽车,把四立方米的电铲铲斗换成七立方米的,改换磕头钻为牙轮钻;我们改变了外购炸药的历史,自给自足;我们看着北露天采矿场与南露天采矿场成功连接,看着万吨选矿处理系统拔地而起;我们看着黑金般的钼粉变成强韧的钼丝钼棒钼饼,看着自己亲手做出的产品走向更广阔的市场;我们改造棚户区为绿色公园,工人们纷纷搬进了楼房……每一次的改革,阵痛之后便是欣喜。钼都的发展变化让万千钼都人骄傲自豪,心里踏实安稳。

       钼都人居安思危,他们在发展壮大的同时,更不忘后辈人的培养教育。可喜的是钼都新人辈出,他们有的传承着老一辈采矿人优良过硬的工作作风,成为了新一代采矿人;有的带着老一辈采矿人的聪明才智和殷切希望走出大山,走进清华、北大、交大……走向北京、上海、深圳……他们的足迹遍布世界各地!

       我虽“雷”姓,却惭愧没有为钼都做出“雷”人的事迹,唯一值得骄傲的是“坚守”,不离不弃的陪伴和心怀感恩,我为钼都奉献青春年华,钼都为我提供“家”的保障。自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来到金堆城,至今已经三十七个年头,见证了钼都近四十年的发展历程。和我经历相似的同事很多,我们在一起工作、学习、生活,因为特殊的工作环境和矿山文化,我们已经不仅仅是同事,更是朋友,是亲人。

        时间是最有力的见证!退休之后,我们将离开大山,离开钼矿生产基地,去古都西安安度晚年生活,这些都是托了钼都许许多多的“雷”人之福呢!

 


Copyright © 2022 金堆城钼业集团有限公司版权所有地址:渭南市高新产业技术开发区东风大街67号联系电话:0913-2939201传真:0913-2939100 webmaster:jdc@jdcmmc.com 

陕ICP备18001077号-1陕ICP证0701058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