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步入丛林
 
 因为我希望生活有意义
 
 我希望活得深刻
 
 吸取生命中所有的精华
 
 把非生命的一切都击溃
 
 以免当我生命终结
 
 才发现自己从没有活过”
 
                      ——梭罗
 
  
 
       看起来这是一部关于诗歌的电影,实则是关于生命的电影,探讨的是我们究竟应该怎么活着。电影取名《死亡诗社》,意指向死而生,让不属于自己的那部分思想和灵魂死亡,从而获得新生。
 
       威尔顿中学在美国闻名遐迩,这里毕业的孩子大部分都能考上常春藤联盟大学。它一贯以来的教学方式严谨刻板,很多家长呕心沥血把孩子送到这里,无非就是冲着它的声誉和教学质量,希望孩子最终能成为社会精英,也圆了父母的成功梦。
 
       在上一任英文老师退休后,基廷老师接任。他以开放、启发、平等、幽默的态度教授学生,甚至给他们灌输了一个重要理念——及时行乐。基廷并不是要他们学会放纵,贪图享受,而是要释放自由活泼的天性,从压抑沉重中解脱出来。他不但从仪式上打破制度壁垒,比如他鼓励孩子们站在课桌上,把权威诗歌理论从课本上撕下来,还从内容上对诗歌的本质进行了重新界定。他说:“我们读诗写诗,因为我们是人类一员,而人类充满热情,他们的美、浪漫、爱才是我们生存的意义,我们所要做的,就是把这些东西挖掘出来。”
 
       我以为基廷对诗歌的理解深刻而到位,抓住了诗歌的真谛。他反对学院派诗歌,即过分地注重格律、修辞和语法,而是主张诗歌通过思考,直抵人心的真实。他带领孩子们读梭罗、雪莱、惠特曼、弗罗斯特,并以独特的方式让他们体验诗歌的力量,比如逼迫陶德不暇思索地说出对墙上那幅画的直觉,蒙住眼睛让他勾勒画的灵魂景象。陶德那一串语无伦次的呓语,才是令人颤栗的通感。
 
       之后孩子们复活了基廷老师当年参加的秘密组织——死亡诗社,带着烛光在山洞里击节而歌,轮流诵读经典名句,诗从他们舌尖滑落,就像蜜糖。我也被尼尔朗诵的一句深深打动:“我被他们沉迷的嘲笑所感染,然后我看见刚果河,在黑土地上流过。”这真是梦一般的美好,年轻的生命焕发出绚丽的光芒,照亮理想的远景。
 
       应该说基廷老师非主流的教学方法赢得了学生的普遍欢迎,但是校长却早已看不惯,心怀不满,随时准备找他的麻烦。恰巧在这个档口出了件事,尼尔违背父命,去演出话剧《仲夏夜之梦》,他扮演的精灵活泼出脱,深得观众喜爱,让他感到精神的满足。然而父亲看到后认为他不务正业,勒令他退学,转到另一所军事学校。演员梦的折翼,无异于另一种戕害,无奈之下,尼尔选择自杀。校长把所有过错都推给了基廷,并辞退了他。
 
       这使孩子们遭受重大挫折。他们为尼尔哭泣,为基廷哭泣,也为自己哭泣。旧的体制就像一面厚重的墙壁,挡住燃烧和飞翔。基廷就像普罗米修斯一样,把象征光明、温暖、自由和爱的火种带给威尔顿,却被旧势力的枷锁套在高加索的悬崖上。
 
       基廷走的时候,孩子们集体站在课桌上,用他的方式和他告别。懦弱的陶德首先站起来,说“船长,我的船长!”其他的一个一个跟进,任校长也弹压不住。看到这里我忍不住泪奔,基廷得到了此生最好的礼遇,他可以欣慰地离开了。
 
        故事的结局稍显沉重,是想告诉我们现实依然强大,但我们已经醒来,已经找到了自我。影片的叙事内敛而富有张力,即便是拍摄于1989年,它的哲思仍然对当下的现实具有警示意义。人究竟应该怎么活着,梭罗给出了答案,我想说的就是切勿随波逐流,辜负了活着二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