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家乡在陕南,山川连绵、江河纵横。千百年来,桥早已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或架木于水面,或悬于峭壁之上,贯通东西南北,跨水行空,以便日常劳作来往通行。
 
       伴随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家乡人们渡河的方式也经历多次变迁。在童年的记忆里,家乡的小桥是四、五根从附近山上砍伐下来的原木捆绑在一起做成桥板,中间用木头做成凳子状的桥墩连接,河面愈宽桥板越多,走在桥上晃晃悠悠,让人心有余悸,听说多次发生行人落水事故,多亏枯水季节,才幸免未被水冲走。记得小时候每次过桥都要蹦蹦跳跳,时而捡一些石头站在桥上往水深处扔,大人看到后一顿呵斥,一溜烟似的飞跑回家;时而趴在桥上,看着河水清澈见底,大大小小、五颜六色的鹅卵石历历可数,鱼儿在石头上休憩,小虾在水草中嬉戏……马致远笔下的“小桥流水人家”可能就是这样吧!
 
        时光飞逝,转眼间已上中学的我,常常仰望巍巍大山,痴痴俯看滚滚河水,梦想着不久的将来,能真的实现“逢山开路、遇水搭桥”的愿望,彻底改变隔岸叹息的境况。每到夏秋季节,河水湍急,没有通行的捷径,山里的孩子比平日多绕道走近30公里去上学,脚磨破了含泪忍着,衣服淋湿了再暖干,经受着求学的艰辛和不易。后来,村民商量用投入不多、力所能及的办法解决过河难的问题,买来4个大空油桶,用钢筋和木板加以固定形成浮桥平台,来往行人通过拉动绳索渡河,安全稳定性较以前有了提升,只是遇到河水猛涨的时候,就不能再使用。回想每次站在浮桥上,听着河水拍打着油桶发出的砰砰声,看着山风中翻飞的鸟雀,家乡的炊烟、垂柳、田野尽收眼底,仿佛置身“隐隐飞桥隔野烟,石矶西畔问渔船”的盛景之中,真想赋诗一首,只可惜才疏学浅,难以成句。
 
        参加工作后,每次回家都要提前打电话问父母河水大不大、能不能回去。遇到丰水期,母亲总是失望地说:“河里涨水了,回不来,等水消了再回来吧!”言语中流露出不舍和无可奈何。听到母亲的话,我内心时常泛起阵阵酸楚,觉得自己心有余而力不足,什么时候才能改变呀!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一天母亲打来电话激动地说:“村里开始修桥了,能过车哩!”我急忙把这个好消息告诉妻子和女儿,老家开始修桥了,下次回老家,过河再也不用胆战心惊了!女儿高兴地说:“老家好玩,就是缺座桥,望河兴叹一去不复返了!”经过了解得知,是党的农村“三通”政策实施和村民集资,决定为村子修建一座永久性钢索桥,方便一河两岸村民的日常通行。听说开工现场,全村男女老少奔走相告、喜笑颜开,述说着几代人的梦想终于实现。新桥全长100余米,宽2米,由16根钢索连接,再用钢板铺设桥面,两边用钢丝网做护栏,水泥浇筑的村村通公路直达家门口,既安全又稳定,彻底解决了交通出行问题。当我再次回家时,久久伫立在桥中央,山还是那样巍然不动,水在桥下静静流淌,此时“天堑变通途”的豪迈和感激,不需要语言,只需“心之所向、素履以往”。
 
        在故乡的土地上,日新月异的变化无处不在,记忆中桥的每一次蜕变像一部长长的、牵动心弦的史书,它不仅见证了我们这代人在时代进程中对过去、现在、还有遥远未来的希冀,更承载着故乡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应倍加珍惜,愿不负时代,未来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