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二叔是名退伍军人,也是一名共产党员。退伍后顺利进入河北高碑店一家国营单位上班,手捧“金饭碗”,光荣至极。然而没多久,奶奶身体越来越不好,二叔未与家里任何人商量便背着行囊回到家乡,费尽周折,总算在距家百余里的大山中求得一份工作,成为一名维修工人。环境异常艰苦,但一想到能顾上家里,二叔很是知足。
二叔没读过多少书,但他始终牢记党旗下的铮铮誓言。半路出家的他,遇到不懂的技术,便虚心向有经验的老师傅、思维灵活的年轻人请教。当大家陆续下班回家时,他一个人对着车间的设备发呆,每接过一项维修任务,都习惯性地全程记录。随着小本本越记越厚,二叔的技术也愈来愈娴熟,他不仅对自己负责的设备“了如指掌”,厂里其它设备故障,也总能“一针见血”直指要害,然后再“对症下药”。短短一年时间,二叔成了厂里的大拿,先后被推荐到县里、市里参加各种技术比武,荣誉掌声接踵而至。
成为“名人”的二叔并未满足于眼前,他希望在系统工艺上进行一些优化,让车间乃至厂里的生产效率更高让成本降下来。闲暇之际,他和技术骨干们畅聊心得,走进其它车间了解设备运转和业务流程,甚至千方百计熟悉上下游单位的生产现状。当所有的想法成熟后,在厂领导的大力支持下,二叔开始尝试工艺优化改进,过程并不都如人意,在无数次尝试与失败的循环中,厂里流言满天飞。有人说,他野心真大想当厂长了,有人说,几十年沿袭下来的工艺,岂是说改就能改,瞎扑腾。
那段时间,二叔大半年没回过家,顶着如山的压力,彻夜在车间一台台设备旁徘徊,晚上疲惫至极时,他便点燃一根又一根香烟。功夫不负有心人,新工艺试验成功了,产品在符合原有性能需求的基础上,成本降低了近三分之一。二叔又一次出名了,厂领导“论功行赏”要对他破格提拔,但二叔果断拒绝了,他说自己只适合搞技术,管理他玩不转。再后来厂里几任领导都曾有过提拔他的想法,也都被一一拒绝。
年复一年,二叔在自己的岗位上一干竟是一辈子,就像那些不起眼的螺丝钉,没有轰轰烈烈的成就,却无时无刻不在用行动坚守好自己的每一班岗位。听家人说,二叔办完退休手续离开厂里的那一天,怀里紧紧抱着唯一的行李——一个沉甸甸的老式木匣子……